章的波澜起伏,语言的摇曳多姿,又显然接受了先秦两汉散和唐宋古的影响。
至于人物语言的精妙传神,谐谑有趣,也分明可以看到世说新语的影响。
正是由于作者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艺术经验,融汇贯通,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,才使它达到了言小说的高峰。
而至于聊斋志异以后的言短篇小说的话,因为自聊斋志异问世后,曾风行一时,模拟的作品纷纷出现,乾隆年间有沈起凤谐铎、和邦额夜谭随录和浩歌子萤窗异草等。
不过这些作品大都是模仿聊斋志异的形式,而丢掉它寄托“孤愤”的积极精神,“谈虚无胜于言时事”夜谭随录自序,离开现实生活较远,缺乏进步的思想内容,艺术水平也不高。
谐铎中有少数作品涉及社会现实,如考牌逐腐鬼、读书贻笑等流露了对科举的不满,森罗殿点鬼,棺中鬼手等讥笑了官吏的贪婪,但作者过分追求诙谐,未免削弱了讽刺力量。
到了乾隆末年,袁枚撰新齐谐原名子不语。作者自述其创作动机说:“史无以自娱,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,妄言妄听,记而存之,非有所感也。”自序
并且它的作品内容也确乎是些供无聊消遣的神鬼怪异之谈,没有什么思想价值。
不过需要说明的是,全书的笔颇自然流畅。
当然,从乾隆到嘉庆初年,要说影响最大的,还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。
纪晓岚的话,也就是纪昀,他字晓岚,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。
他三十一岁中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,曾主持纂修四库全书,是乾、嘉时期“位高望重”的学者。
因此阅微草堂笔记是作者从乾隆五十四年到嘉庆三年陆续写成的。
阅微草堂笔记在体制上有意和聊斋志异对立。他从六朝志怪小说朴素的记事观念出发,否定聊斋志异用传奇体而以志怪的创造性的贡献。
他说:“小说既述见闻,不比戏场关目,随意装点,今燕昵之词,蝶狎之态,细微曲折,摹绘如生,使出自言,似无此理,使出作者代言,则何从闻见之”盛时彦姑妄听之跋转述纪昀语
这实际是反对聊斋志异在传统的志怪小说中,用“描写委曲”的笔墨,广泛反映现实生活,而要求它回到古代笔记小说的水平上去。
所以如果从这种保守的学观念出发,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努力模仿汉晋笔记小说,“尚质黜华”,记事简要,而多所议论,大大降低了作品的学意味。
至于内容更不能与聊斋志异相比。
聊斋志异是通过志怪反映现实生活,寄托作者孤愤;阅微草堂笔记记述见闻,却是要“不乖于风教”,“有益于劝惩”。
所谓“风教”,也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道德教条,所谓“劝惩”,也就是鞭策人们遵守“风教”。
所以全书或者宣传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,或者宣传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,充满腐朽反动的内容。
阅微草堂笔记的成就主要如鲁迅所说:“隽思妙语,时足解颐;间杂考辨,亦有灼见”中国小说史略。
由于作者的笔好和地位高,它在当时坛上影响很大。
嘉庆以后到清末,陆续有言笔记小说出现,如管世灏影谈,许元仲三异笔谈,俞鸿渐印雪轩随笔,王韬淞隐漫录,宣鼎夜雨秋灯录,俞樾右台仙馆笔记等。
它们或模仿聊斋志异,或模仿阅微草堂笔记,或兼受两书的影响,其内容则越来越芜杂,有的志怪渐稀,而流为烟花粉黛的记述。
有的主于劝惩,充满腐朽的封建说教;有的则纯为搜奇异的游戏消遣之作,言小说遂渐趋没落。
此外就是吴敬梓了,吴敬梓的话,字敏轩,一字木,安徽全椒县人,他出身的那个大官僚地主家庭,在明清之际有过五十年光景的“家门鼎盛”时期。
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,“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”方嶟木山房集序,祖辈也多显达。
但到了他父亲吴霖起,家道开始衰微。吴霖起是康熙年间拔贡,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。为人方正恬淡,不慕名利,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。
吴敬梓年幼聪颖,才识过人,少时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。二十三岁时,父亲去世。他不善治生,又慷慨好施,挥霍无度,被族人看作败家子。
三十三岁迁居南京,家境已很困难,但仍爱好宾客交游,“四方酒之士,推为盟主”金和儒林外史跋。
在这种“失计辞乡土,论乐友朋”的生活中,使他有可能从程廷祚、樊圣漠等朋友中,接触到清初进步的哲学思想。
同时吴敬梓早年也热中科举,曾考取秀才,但后来由于科举的不得意,同时在和那批官僚、绅士、名流,清客的长期周旋中,也逐渐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。
特别是由富到贫的生活变化,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,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,从而厌弃功名富贵,。
而以“一事差堪喜,侯门未曳裾”春兴,并提出“如何父师训,专储制举才”的疑问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木山房诗集后注,见丁辛老屋集卷十二。
三十六岁时,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举他应博学鸿词考试,他以病辞,从此也不再应科举考试。
此后,吴敬梓的生计更为艰难,靠卖书和朋友的接济过活。在冬夜无火御寒时,往往邀朋友绕城堞数十里而归,谓之“暖足”。
在经历了这段艰苦生活之后,他一面更加鄙视那形形色色名场中的人物,一面向往儒家的礼治。
在他四十岁时,为了倡捐修复泰伯祠,甚至卖掉最后一点财产。
吴敬梓怀着愤世嫉俗心情创作的儒林外史大约完成于五十岁以前。
吴敬梓晚年爱好治经,著有诗说七卷已佚。五十一岁时,乾隆南巡,别人夹道拜迎,他却“企脚高卧向栩床”,表示了一种鄙薄的态度。
五十四岁时,在扬州结束了他穷愁潦倒的一生。同时它的作品还有木山房集十二卷,今存四卷。
关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的话,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,随着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步步取得成功,它的化统制的毒害也愈来愈深。
土们醉心举业,八股之外,百不经意。吴敬梓十分憎恶当时士子的热中科名,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,把希望寄于落拓不得意的士和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。
也正是怀着这种心情,他写出了这部卓绝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