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一百六十一章 制衡之道失平衡(2/2)

男丁几乎死伤殆尽,唯一的顶梁柱杨宗保,打仗还行,朝堂算计根本斗不过那一群文官老狐狸,所以迫不得已之下,只得远离朝堂,老老实实的跑去边关统帅三镇,执掌兵权去了。

家族内部也多亏老太君还在,能文能武,活了百岁的人精,才让得那群文官们暂时不敢轻举妄动。

可就算如此,依旧慢慢有些不顶用了,随着老太君越来越老,以及宋夏边境蠢蠢欲动,文官们已经派范仲淹去撬墙角去了,让得老太君也是有心杀贼,无力回天,不知道杨家以后该何去何从。

至于外戚的话,才刚刚有个张尧佐,才一冒头,就被文官们给打下去了,包拯的唾沫星子都喷到赵祯脸上去了,他能怎么办,他也很绝望啊。

宦官的话,啧啧,说真的,宋朝真的是宦官最憋屈的朝代,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,那真的是孙子,只能老老实实当奴才。

为唐朝的宦官之祸贻害太深,宦官的权势大到足以决定皇帝的废立,所以北宋一建国,就深刻的引以为戒,只要宦官敢乱政,就杀无赦,而且别说乱政了,就是发点牢骚都不行。

比如有一天,赵祯退朝后,就火急火燎的赶回后宫,因为他头痒的不行,所以一回到后宫,摘掉头巾后,连龙袍都没来得及脱,就喊来一名相当宠爱的太监给他梳头。

要知道这名太监可是一贯侍奉他的,一直都是由他给他梳头。

而这名太监在给赵祯梳头的这段时间,看见赵祯怀里揣着一个东西,便好奇的问那是什么。

赵祯回答说是谏官的奏章,宦官再次问道,里面说的是什么事?

赵祯便郁闷的说,连月来,各地暴雨赓续,灾情严重,谏官们便猜疑是皇宫内的宫女太多,阴气太重,所以上天才降雨处罚,因此建议我得削减一些。

这位宦官听了后,便边给赵祯梳头边撇嘴说,中省和枢密院的那些大臣们,哪个家里不是歌女舞女浩大,官职略微升迁,又纷繁添加,您贵为皇帝,身边只要这么几个,就说什么阴盛,难不成只许他们欢愉,不准皇帝欢愉?

赵祯听了后,当时心里就有些不快,虽然这位宦官是在帮他说话,但还是一样,觉得心中有根刺,不过想想还是忍了,没有立即爆发。

但这位宦官却不知死活,过了一会儿,又问赵祯,真的要遵循他们说的做吗?

赵祯说,谏官们的话,怎么能不听呢?

听得赵祯这样回答,这位宦官因为天天侍奉他,感觉自己每天为皇帝梳头,所以有几分恃宠而骄的气焰,立即便赌气地说,假定他真的这么做的话,那就从我开始裁起吧!

这话就是在威胁赵祯了,见得一个小小的宦官竟敢如此大胆,赵祯立即是气的雷霆大怒,头也不梳了,急速起身,召集内侍和掌管宫籍的差役前来,然后拿着册子点名,第一个,就削了这位一贯给他梳头,还十分宠爱的太监的籍,并颁布发表从他以下的三十人,直接将他们给炒鱿鱼走人。

这时候已到了晚饭的时间,皇后正在焦急地等待赵祯吃饭,但赵祯却必须要这些太监宫女全数离宫之后才肯去吃饭。

皇宫仓猝命人赶走了这些宦官宫女,然后飞报赵祯知道,赵祯这才回去吃完晚餐。

吃完之后,皇后也忍不住小声地的朝他问道,那位太监已经为你梳头多年,颇受宠爱,为何把他作为第一个遣送出宫的呢?跟何况他还是在为你说话啊。

赵祯却仍然余怒未消地说,他竟然劝我回绝大臣们的进谏,这么不知天高地厚的奴才,是想干政吗?如何能留在我身边呢?

由此就可以看出北宋皇室对宦官的零容忍态度,毕竟前朝的宦官之祸实在是太可怕了,一直让宋朝的统治者心有余悸,片刻也不敢忘记。

像是从盛唐时期的高力士开始,唐朝就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。

到了唐朝的后期,宦官甚至掌握了京城驻军的指挥权,不仅可以对各级官员随意任免,甚至可以任意的废立皇帝。

唐昭宗李晔还为亲王时,大宦官田令孜骑马经过,李晔只能站在路旁向他行礼,而田令孜并没有任何谦虚的表示,骑马直接离开了,可见宦官权势之大。

一直到唐朝灭亡以后,宦官势力终于消亡,可惜还有人改不掉这一点。

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在灭掉了后梁和前蜀以后,疯狂的信任太监,给了宦官们很大的权力,而对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士们几乎没有任何赏赐,寒了将士们的心。

最后部队不出所料的发生了兵变,李存勖被杀。

如果是秦朝和东汉的宦官

乱政还比较遥远,那唐朝和后唐的教训可还是历历在目,所以从宋朝建立之初,太祖皇帝就对太监多加限制,警惕宦官们乱政。

到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在位时期就更加彻底了,虽然这家伙打仗的水平差了点,但是玩内政绝对是一把好手,不然不可能把哥哥都坑了。

而且这位太宗皇帝还是一个宅男,他没事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竟然写出来了一部类似于“行为准则”的手册,上边就清清楚楚的写明了宦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,大小宦官只要照着这个手册做就可以了。

如果宦官们想玩猫腻,那么他们惨了,这位皇帝在这方面堪称心狠手辣。

再加上文官们,特别是宰相的权力的空前扩大,使得宦官们更加没有施展本事的空间。

因为从宋朝建立之初,为了需要,皇帝们就大幅度的提高士大夫们的地位,但还算正常,毕竟一切都在掌握之中。

毕竟太祖和太宗这两位大神是乱世出生,御下水平都比较高,不需要文官们过多的帮忙,有什么事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处理。

但到了他们之后,从宋真宗开始,情况就发生了大逆转,养尊处优之下,对于收下的文官,皇帝已经开始控制不住了,特别是工资还非常优厚,宰相们什么也不缺,就更加拼命的索要权力。

再加宋真宗的治国水平也有限,不得不依靠那群宰相们,所以宋朝的相权在英真时期空前扩大。

相权的扩大就意味着君权的降低,宋朝的宰相们权力真的是太大了,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有时比皇帝的话还管用,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老朱要废宰相的原因。

宰相们不但在国家政事上频频指手画脚,美名其曰矫正皇帝的错误,就连皇帝的私生活也不放过。

自然,皇帝都被管成这样了,宦官作为皇帝的奴仆,又能好到哪里去?

在宋朝的全部历史中,无论是再得宠的宦官看到宰相大人们,都得是笑着脸点头哈腰一副舔狗模样,丝毫不敢反抗。

不得不说,实在可怜啊,相当于一开始就自断一臂,只能是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咯。

……

……

……

@百书库 . www.xuanshu100.net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百书库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