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朱高燧却是看不到,不想去面对,那他帮朱高燧一把,顾晟自认为没错。
朱高燧看着顾晟跪在地上一直沉默,心中的愤怒也渐渐开始消散。
“如今事已至此,本王也不再追究,接下来你认为该如何做?”
朱高燧也没有去关心痕迹的事情,派出去的人都死了,还能有什么痕迹?全军覆没了!
此刻朱高燧也顾不得心疼了,虽然目的没有达到,没有能够留下或者杀了朱高煦,但已经动手,这件事朱棣早晚会知道,他必须要提前开始准备才行。
顾晟这才缓缓起身,说道:“殿下,此事我们要当做不知道,等皇上提起。
到时皇上知道后,第一时间必然是怀疑殿下,殿下你只管诉苦,要坚定自己没有那样做。
殿下之前不是已经说过吗,正是因为最容易联想到殿下,殿下的可能性才越小。
尤其是如今汉王没有任何事的前提下,每个人想到的都是伏杀为了要汉王性命去的,那么殿下的可能性就会更小。
因为殿下怎么可能会杀汉王呢,殿下只是想要让汉王留在京城,而不是取汉王性命。
如此一来,皇帝本就多疑,且又事关汉王,如此大事,必然会将矛头转向太子那里。
殿下只需要说亲情,到时只需要跟着皇帝的意思走,太子必然会大祸临头。
伏杀自己的亲兄弟,皇帝不会让这样的人为太子的,哪怕是嫡长,到时殿下的机会,就来了。”
朱高燧听后,渐渐露出了笑容。
听着顾晟说的,他突然觉得,自己的那些心腹私兵,死得也值当了。
要是真的因此将朱高炽打下去,朱高煦又在大明之外的情况下,就他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啊。
想着这些,朱高燧心头都开始火热了起来,谋划了这么久,顶着这么大的风险做这样的事,后面总算是可以迎来回报。
皇宫之内,朱棣正在看着鞑靼的情报,如今的他,将全部的心思,都放在了这上面。
永乐大典这项功绩,在他看来还不足够,唯有将瓦剌与鞑靼彻底打下去,内外兼修,他才能接受。
尤其是瓦剌与鞑靼部给大明可能会带来的危害,身为塞王出身的他,比任何人都要清楚,他也绝不允许大明周边有能够威胁大明的存在。
就在这时,郑和走了进来。
“参见皇上。”
“起来吧,朕已经跟你说过了,下西洋的事情不能耽搁,要钱粮物资就去找夏元吉,怎么还来找朕?”
看着郑和,朱棣都有些头疼,如今他要准备北征的事情,本来就给不了郑和多少,才将这个事推给夏元吉。
郑和目光坚定看着朱棣,恭敬道:“皇上,您也支持臣再下西洋,可是夏尚书言如今朝廷国库紧张,只能给五十万两银子,可五十万两银子还不够。
下西洋所需,起码需要三百万两银子出去采购各种需要的物资,臣无奈,只能来找皇上。”
朱棣看着郑和这不罢休的样子,扶着头,思考片刻。
“这样,你也别这样来找朕了,朕这里也没有多少,朕从内府给你拨一百万两,其他的你去找夏元吉,让他给你补上。
你就说下西洋的事情朕同意了,去找他吧。”
朱棣是真的头疼,好不容易郑和给他赚了一笔银子回来,转头就拿出去一百万两,他还是心疼的,毕竟接下来就是要北征了,也需要大量银子。
郑和下西洋也是赚了钱的,只是赚的钱进了朱棣的内府,相当于个人的小金库,而出去需要的银子,则是从国库里支出。
所以下西洋嘛,大明不赚钱,但他赚了,而且赚得不少,还能获得海外的情报,提升大明的影响力,朱棣又怎么可能不让郑和继续。
郑和闻言,还想要继续争取,因为他知道,夏元吉那里比朱棣还要难以说通,那些人,最是反对他下西洋了,怎么可能给他那么多银子。
就在这时,太监来报朱能有要事求见,朱棣顿时疑惑。
“让他进来。”
郑和闻言也只得放弃,随即退了下去。
朱棣看着郑和下去,心头大松了一口气。
当看见朱能面色极为凝重的走入,顿时变得严肃起来。
“发生了什么事?”
能让朱能这样的,朱棣很清楚,不会是小事。
朱能行礼后低着头,简洁说道:“禀皇上,确有要事,事关汉王殿下,还请皇上移步臣府上便知。”
朱棣双眼顿时变得凌厉,事关朱高煦?
“是吗?正好朕无事,那便去你府上一趟。”
“臣斗胆请皇上更换便衣,秘密出宫,此事不宜被人所知。”
起身的朱棣动作一顿,神情同样开始变得凝重。
这句话,每个字听在他耳中都不简单了。
片刻,朱棣骤然笑了。
“好,我倒要看看你和汉王究竟打什么主意!”
朱棣换好衣物,带着侍卫悄然出宫,来到朱能府上。
朱棣坐在上方,一脸兴致的看向朱能。
“汉王呢?我都到了,他还不出来?”
“禀皇上,汉王殿下不在,不过汉王殿下派来的人在。”
朱能话音落下,朱武当即走入。
在朱棣疑惑又惊讶的目光中,朱武随即将朱高煦遭遇伏杀的事情缓缓说来。
砰...
“竟然敢伏杀大明汉王,朕的儿子,这些人,胆子越来越放肆了啊!”
朱棣满脸杀意,心头的愤怒直冲脑海,却是依旧死死的克制着,尽量让自己保持平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