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爹,大哥,我自决定离开大明时就已经不再有那些想法,也没有想过和大哥继续争下去,爹和大哥容得下外面有一个大汉,我自然愿意和睦相处。
老朱家人的责任,我会扛起来的,只要将来我那大侄子不做朱允炆那般事,大汉,将永远是大明的西南屏障,也可以做为海上屏障,更是大明的保障!”
朱高煦说得斩钉截铁,他也确实没有想过在大明争夺什么,但前提得是大明容得下他在外面,要是容不下,他也是会反抗的。
他知道朱棣与朱高炽不会那样做,但朱瞻基,他是真的没有把握,尤其是后面大汉的实力更强,朱瞻基恐怕是真容不下他与他的大汉。
而朱棣与朱高炽为什么没有担心,他都能够想象得到,因为大明从上至下,就没有看得起外面的那些蛮夷之地。
是的,在大明之外,除了北方,其他几个方向,大明眼中看到的,都是夷,东夷、西夷、南夷、蛮夷等等,地方要么热要么冷,要么山脉连绵,要么是小岛,人也没有几个,看不到任何价值。
这是大明对外从上至下的瞧不上。
哪怕就是朱棣看重的安南、后面会提升成为的奴儿干都司,以及哈密,哪怕哈密还是连接对外的重要贸易之地,后面朱瞻基丢的时候,还不是都丢了?有谁站出来劝过?
其实瞧不上,朱高煦也能理解,毕竟大明周边和大明比起来,确实太差了点,地方没有大明好,实力没有大明强,征伐起来耗费钱粮与人力,打下来了实际得到又不多,偏偏还不好控制。
最为重要的是,都没有人愿意到那种地方去做官。
朱高煦的态度,朱棣看得极为满意,心中非常的高兴。
他原本还担心,怕朱高煦不明白其中的意味,如今看来是他担心多了,果然是在大汉做了一段时间王的人,能想得到。
如今他让朱高煦做的选择,也是让朱高煦彻底了断对大明的心思与想法。
大明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就够了,不需要两个,因为最终的位置只有一个。
而且大明也不能再有武夫皇帝了,更需要一个对外仁德的皇帝,来保证大明的昌盛。
至于朱高煦提到的朱瞻基,朱棣心中也有些复杂,但他并没有怪罪朱高煦,这是自保的想法,将这些摆在了明面上。
不仅是朱高煦担心,他的心中,徐妙云生前,都有过担心。
一个军功卓著的叔叔,在军中的影响力太大,又是他的嫡子,而朱瞻基又是侄儿,这相似程度,简直快要拉满了。
朱棣认真的看向朱高煦,肃然说道:“老二,大孙的事情,我会安排好的,你不用担心,做好自己该做的便是。”
朱棣只能这样给朱高煦承诺了,也算是默认朱瞻基若是动手,朱高煦被迫自保了。
朱高煦面上谢恩,心中却是笑了,要是朱瞻基上位后真对他动手,那他反击,可就是大义了,也有理由了。
一旁的朱高炽在朱高煦表明态度后,也是紧接着开口。
“爹,我和二弟,会一直和睦相处的,我是做兄长的,理应让这些弟弟。
如今二弟却是离开大明在外吃苦,我心中已是难受,绝不会对二弟有想法,也定当承担起兄长以及太子该有的责任,也必定平衡其中的关系。
那些人,我心中也知道他们的不怀好意,我一定不会让他们在一旁得利!”
表这样的态度,朱高炽是最没有难度的,朱高煦在外面也无法影响到大明,这次过后,他相信朱棣的疑心也会对他小很多,他又何乐而不为。
至于朱瞻基,如今朱棣在,还轮不到他来表态,哪怕他是朱瞻基的父亲。
毕竟他自己都还没有上位,就已经为下下一代考虑,想得就实在太多了点。
至于他心中的难受,朱高炽也确实有一点,朱高煦离开大明,就已经些许风声了,坊间传闻都在说是他将朱高煦逼出去的。
朱高炽都满心无奈,天地良心,他还真没有想将朱高煦逼出大明的想法,哪怕就是最开始朱棣让朱高煦就藩云南,朱高煦不想去,他都还在帮朱高煦求情呢。
之前他和朱高煦有争斗,但完全没有达到鱼死网破的地步,距离那一步还早着呢。
朱棣看着两人应下,心中更加的高兴,双手将两人拉近,父子三人环抱着。
“好,好啊!老大,老二,你们要记得自己说的话!记着,不管什么时候,自家人,不可内斗,让外人捡了便宜。”
温馨片刻,朱棣匆忙起身,从后面拿出一物,朱高煦定眼一看,是徐妙云的灵牌,以及画像。
朱棣放在两人身前,随后又亲身来到两人身前,右手拉着朱高炽的右手,左手拉着朱高煦的左手,将两人的人放在一起。
“你们当着我和你们娘的面,发誓,一定要和睦相处,亲兄弟当一致对外,相互帮助,不要内斗,更不要沾至亲的血!”
朱高煦与朱高炽对视一眼,两只手上下牢牢抓住,叠在一起,郑重的看向朱棣,以及徐妙云的令牌与画像。
“爹,娘,我们一定和睦相处,绝不内斗,更不沾至亲的血!”
而朱高煦又在心中补上一句:“若是将来大侄子容不下我,我也不会坐以待毙!”
朱棣看着兄弟两人的誓言,磕着头,心中无比的欣慰,双眼渐渐有些湿润的看向徐妙云的画像。
“你生前的遗愿,我做到了,不要有担心,不会有事的,如今老二变了,要相信他们,且还有我在,不会发生的。”
朱棣心头对着徐妙云述说着,这些不仅是他在看透士大夫的面目后想要做的,更是徐妙云生前的遗憾与叮嘱,如今,他做到了,让朱高炽与朱高煦,重归于好。